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单县  > 正文

从远古舞蹈而来
——访省级非遗项目“精灵皮”市级传承人白东菊团队

作者: 刘厚珉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07-29 09:46

“精灵皮”演出,白东菊鸣锣开道
演出结束,演员合影留念
“龟”戏精灵
欢乐的“渔翁”

“精灵皮”又称“打响竹”,是流传于单县一带的最为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,现已列入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。现任单县北城民间艺术团团长的白东菊,为市级传承人。

远古时期,单县地处中国九大古泽之首的孟渚泽之畔,先民多以渔猎为生。为庆祝渔业丰收、期许生活美好,民众装扮成鱼、虾、蚌、龟等形象,模仿水族精灵的习惯动作,翩翩起舞,蔚为壮观。“先辈传承人抡起两根竹片,在地上摔打,竹片相击,发出‘叭叭’的响声,并高喊‘闪开、闪开’,称谓‘打响竹’。”白东菊说,后来,先辈们把“打响竹”和“精灵表演”合并演出,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传统舞蹈“精灵皮”。

“精灵皮”角色并非纯指湖中水族,由“精灵”和“皮”组成。“精灵”是鱼、蚌、蛙、龟等的爱称,是湖河之灵。远古时期,先民认为“鱼”能繁衍,“蚌”能隐身,“蛙”能警世,“龟”能生水,为一方区域、百姓的精神图腾;“精灵皮”舞蹈角色穿戴的“皮”,是由两根长约两米的青竹做成,一端相连,另一端劈开击地而响,视为“打响竹”,意在驱妖逐邪而保生延安。

白东菊介绍说,古代民间流传着鱼、蚌、蛙、龟之精,富有“灵气”,通称“精灵”,备受百姓敬奉。但世间万物均存有两面性,在水族中,“鱼”中有“鱼怪”,“蚌”中有“蚌妖”,“蛙”中有“蛙邪”,“龟”中有“龟恶”。于是,民间有对“精灵”的赞美,也有对“精灵”的警醒。而“打响竹”时的拍地击打、空中对击、旋转飞碰、相对而撞、蹲俯扫击等惊悚动作,即为众“精灵”开道引路,同时也在惊吓其中的“邪魔”,以保一方地域丰饶、百姓安康。

“精灵皮”为集体舞蹈。行进中的表演,前面有两人“打响竹”,后来加入“甩火球”“推车”“丑官”“举灯牌”“水旗手”“花船”“渔夫”“渔姑”等角色。旗手擎蓝旗,为“水”的形象,不停抖动,像波浪一样,烘托气氛;“蚌”温柔美丽、“龟”憨厚老实、“蛙”灵巧可爱、“鱼”自由逍遥……在大鼓、大锣、大铙、大镲等敲击乐器的配合下,演员们走的是“前进步”“台步”“碎步”,嬉戏逗乐、精灵可爱。

目前,白东菊及其演出者不但继承了“精灵皮”的《紧急风》《小锣滚头》等优秀曲牌,并将传统表演技法大胆革新,融入了展现时代生活的主题内容,令人耳目一新。

白东菊介绍说,从古至今,在单县民间的送火神、庆元宵等民俗文化活动中,“精灵皮”的表演被视为主角。“精灵皮”演出场地广、道具大,演员达到60多人,且动作复杂,没有严格规定的出演顺序和表现特点,就会“乱作一团”。为此,白东菊编排了“顺口溜”,以确保演出效果:“响竹流星锣开道,灯牌四处要走到。水兵是个先行官,花船紧紧跟后边,鱼游虾蹦青蛙跳,螃蟹横走不让道,龟和青蛙来嬉闹,河蚌美丽开怀笑,仙鹤腿长不迟到,鹤蚌之争相互咬,县官走来成笑料……锣鼓喧天群仙舞,渔翁撒网结束了。”

据悉,单县“精灵皮”民间艺术最早可追溯到元代。《单县文艺传承谱系》记载,清朝道光33年的单县人张效颜是当时较为活跃的传承人。如今,以白东菊为代表的传承人刘继玲、刘继梅、白秀兰、兰德美等,有的打响竹、甩火球,有的司鼓、记谱,有的制作道具,有的负责编排,还有的扮演各种角色,与其说他们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,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。“我们常年下乡培训文艺人才,把非遗项目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,让优秀传统艺术薪火相传,发扬光大!”白东菊说。

文/图 通讯员 刘厚珉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